特效时代最后的古典动作英雄!套路里依然能玩出花的《碟中谍7》,真的够好看

影吹斯汀   2023-07-27 17:07:22

【版权申明:本文为@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,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,违者必究!】

近两年好莱坞IP大片集体疲软,“007”、“侏罗纪”、“速激”、“变形金刚”,以及一连串超英片,大多数都越拍越没劲,质量一部比一部差。

就在本周五,风靡全球快三十年,由汤姆·克鲁斯主演的特工动作IP的最新续集《碟中谍7:致命清算(上)》中美准同步上映,海内外首波评价一致叫好,系列口碑越战越勇。


(资料图)

影片北美烂番茄新鲜度96%,爆米花指数95%,IMDb评分高达8.2,豆瓣开分8.4与《碟4》持平,同列系列评分第一,甚至有评论盛赞这是该系列最精彩的一部。

作为“碟中谍”系列成本最高,拍摄过程最坎坷的一部,影片制作经费高达三亿美元,拍摄历时38个月,成片之路相当曲折。这既有疫情影响多次停拍的原因,也是动作戏坚持实景实拍、多国取景造景自带的高投入。

阵容上,除了系列的绝对主心骨——超级巨星汤姆·克鲁斯,“卢瑟”文·雷姆斯、“班吉”西蒙·佩吉、“伊尔莎”丽贝卡·弗格森与“白寡妇”凡妮莎·柯比等原班人马也悉数回归。

曾在超英片《美国队长》里饰演美队情人的海莉·阿特维尔,与《银河护卫队》里的“螳螂女”庞·克莱门捷夫则以全新形象加盟出演,扮演了两位太好惹,实力强劲的女性角色。

抱着对超高口碑将信将疑的心态看过片后,不得不承认,年过六旬的阿汤哥与这个快三十岁的老系列,确实有着令人惊叹的拼劲和稳定水准,把一个相当模版化的特工拯救世界故事,拍得环环相扣、高潮迭起,致敬不油腻,吐槽段落亦不乏年轻幽默感,娱乐性很强。

虽说该片只是“致命清算”的上集,但也妥当完成了单集的阶段性任务,没有在结尾高潮处戛然而止吊着观众,剧情编排很工整、讲武德。

“碟中谍”系列最大的特色——阿汤哥搏命上阵、实景实拍的惊险特技动作场面,在数字特效泛滥的时代更是震撼力拔群,带来疯狂、惊险又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。

即便存在部分配角工具人、文戏解释过多显冗长、反派压迫感不够强大等缺陷,但瑕不掩瑜,无论是横向与其他动作大片对比还是在系列内比较,都不输阵。

从“致命清算”的片名就能看出,这一部的危机指数会进一步上升。这既指向主角特工队的未来命运,也会勾连他们的前尘往事,队内成员将会面临更严肃的生死威胁。

本片的反派,不再是某个恐怖分子或是冷战遗留的邪恶间谍网络,而是一个生长出自我意识的强大AI“智体”。

它能凭借超强算法渗透电子系统,突破层层加密的国家军事网络,与此同此,还能篡改信息,包括实时通信,操纵“真相”本身,让人不断质疑他所听到看到的一切。

对于相当依赖高科技辅助的特工情报人员来说,这几乎意味着致命打击。某种程度上,只要它想,就可以奴役乃至毁灭人类。

面对如此科技威胁,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大国和各路黑帮组织却并不打算积极对抗,而是计划独占这一“致命武器”,为我所用。而控制这个AI的关键,就是一把能解开源代码的特殊钥匙。

故事起点建立在时兴的科技恐惧与大国的后冷战思维,指向当权者利用科技实施独裁统治的暗黑政治叙事。向来执行任务不废话的男主伊森,在这一次拒绝了美国中情局让他与IMF小队寻找钥匙、上交国家的行动,成为反权威的孤胆英雄。

在他看来,AI“智体”是一个不该存在的恐怖武器,任何人和政府都不该拥有。他决定自行找到钥匙、摧毁AI,于是陷入了被美国政府和智能AI派出的人类杀手同时追杀的危险境地。

影片剧情紧紧围绕“找到钥匙”这个阶段性任务展开,伊森和他的IMF小队跟着钥匙的踪迹满世界跑,一场场精彩的动作大戏接续上演。

因为AI对电子网络系统的干预、监控能力太强,男主又需要一边逃亡一边寻找钥匙,所以,本片的整体动作设计不再像之前系列一样,有很多借助科技达成的“奇险”场景,如高精尖实验室悬挂取物、克林姆林宫玩虚拟现实骗过士兵、戴磁力手套爬迪拜塔等。而是回到了更为复古的间谍片模式,强调演员肉身动作和特工团队内的高效配合,献上了更紧张的跟踪和反跟踪、更难缠的追击、更凶残的打斗、更有难度的突围和逃亡。

影片开篇就是一场致敬第四部的沙漠枪战,男主与被全球悬赏通缉的女搭档伊尔莎(丽贝卡·弗格森 饰)在沙暴中配合无间,远狙击、近枪战交相呼应。安排伊尔莎假死逃命后,男主拿下了半边钥匙。

然后则是考验团队配合的机场跟踪智斗。这一段戏份没有激烈的动作搏斗,靠的是传统但不乏趣味的谍报“技艺”,如乔装易容、顺手牵羊、倒数时刻团队解谜等,节奏轻快、动作灵巧丝滑。

新角色格蕾丝(海莉·阿特维尔 饰)也以身份神秘的一流女贼形象登场,机敏十足偷走了钥匙,让伊森吃瘪。

罗马古城的追车戏份则在陈词滥调里玩出了新意。手铐道具锁住了伊森左手和女贼格蕾丝的右手,跟驾驶位顺序恰好相反,擅长飙车的伊森不得不把方向盘交给了车技不佳的格蕾丝,在紧张的追逐时刻制造了很多笑点。

进入威尼斯的阴谋夜色,谍战惊悚感上升,动作场面以硬派近身打斗为主,包括伊森一对二的巷战,以及伊尔莎、格蕾丝在小桥上与人类反派盖布瑞尔的匕首对决。

第一部里伊森来晚一步,目睹队友在阴谋中倒下的悲情无力感再次唤起。

最后的高潮则是火车大战。预告片里,阿汤哥骑摩托冲下1200米的悬崖,然后跳伞的实拍名场面在此上演。

银幕外,阿汤哥在开拍前便进行了500次跳伞、13000次摩托跳跃,光是练习定点跳伞就花了一年时间。

这不光依靠阿汤哥极大的冒险勇气和毅力,他和剧组人员也需要分毫不差地执行无数技术细节。比如,摩托车的速度、跳跃的高度都要在摄影机的拍摄范围。而他在空中降落时身体转动的方向和角度、打开降落伞的时机,也都需要同技术部门配合。

为了这几秒足够硬核的实拍镜头,60岁阿汤哥冒的风险,全剧组所耗费的心血都可见一斑。

这一幕呈现出的银幕效果也很出色。伊森冲下悬崖的那一刻,影片采取了消音处理,结合货真价实的实拍镜头,带来令人屏气凝神的惊险坠落体验,与CG特效制造出来的“惊险”相比,有着更强烈的生理冲击力和疯狂感。

虽说后续火车顶搏斗、炸桥、火车坠崖的动作场面并不新奇,但还是在小空间、小段落里不断制造着惊险小高潮。伊森扒火车时进入穿山隧道时,狭窄的过道与高风速所带来的呼啸压迫感,就有点让人喘不过气。

而吊桥爆炸、火车倒挂要坠崖,伊森和格蕾丝必须从一节节功能不同的车厢(餐厅、后厨、普通座)往上爬的逃生段落,都充分利用空间特性,拍出了生死时速的刺激惊险。

影片力求把动作戏拍出真实惊险感,玩出新花样,保证了该系列以动作见长的高水准,但在故事上也有一些遗憾。

长达160多分钟的片长里,节奏相对迟缓的文戏占据了一定比例。可能是为了让大多数观众看懂新出现的AI反派剧情,台词解释比较多,对话已经交代了一圈,最后还要人物总结陈词一遍。尽管演员们的台词演绎都带着戏剧感,视觉风格也在往政治惊悚的路线走,但观感还是略显冗长。

再就是系列一直都有的问题,即部分配角塑造略显工具人,尤其在新旧角色交接时有些仓促。

五六两部的女主——跟伊森有情感羁绊的女搭档伊尔莎,在这一集中,输给了人类反派,走向了自己的宿命。但在前两部的塑造中,她是能力强悍、有勇有谋的军情六处间谍,能轻松撂倒几个壮汉。尽管影迷能理解她这次落败退场是为了给新角色格蕾丝腾位置,但人设能力落差还是有点大,看着略显刻意。

而且,这一集AI反派还未真正亮相,多靠它的人类打手出面,伊森小队的主要任务也只是找到钥匙,因此,AI压迫感和严峻危害性还没有完全展露,真正的“致命威胁”可能到下一部才能爆发出来。

回首已经走过27年的《碟中谍》系列,一路没有换主角,阿汤哥也从30多岁“一路狂奔”到六十岁,几个核心配角也相当稳定。制作上没有因为IP名气大了就粗制滥造,在烂俗套路的舒适区里打转,而是越来越精品化。

在特效泛滥的时代,阿汤哥坚持实景实拍的动作原教旨主义追求,也表明了他对电影的初心,以及对“大银幕极致感官体验”的热忱。

尽管在暑期档多部热门国产片的前后夹击下,这一部可能难有前一部10亿+的票房,但主创们能坚守系列水准,早已功成名就的阿汤哥还能甘之如饴地极限挑战“跑、爱、杀”,也算是在践行着当今电影界的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

就算时移世易,再难爆火破圈,作为真正“看电影”的观众,也理应对这样的“大片”葆有一丝敬意。

(文/motion)

精彩推送